杭州9月2日午后,天色变阴,雷声也来了,暴雨又开始了!根据杭州气象台预计,午后部分城区有阵雨或雷雨,雷雨时可伴有8-10级雷雨大风和短时暴雨等强对流天气。
雷雨天气具有强风、雷电、暴雨等多重风险,可能引发触电、设备损坏、城市内涝等问题。借助科技力量进行防范,能有效降低灾害损失。
一、精准监测与提前预警:科技“千里眼”筑牢第一道防线
雷雨的形成与发展有其气象规律,通过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数据分析技术,可实现早发现、早预警。
1.气象监测网络
地面观测站:实时监测气温、湿度、气压、风速、风向及降水等数据,判断雷雨形成的气象条件。
雷达系统:多普勒天气雷达能探测雷雨云的位置、强度、移动方向和速度,识别强对流天气(如冰雹、短时强降水),提前1-2小时发布预警。
卫星遥感:气象卫星通过监测云系形态、温度等信息,追踪大范围雷雨系统的发展和移动,为区域预警提供支持。
2.智能预警系统
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,整合多源监测数据(如雷达、卫星、地面观测),模拟雷雨演变过程,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。
预警信息通过手机短信、气象APP、广播电视、社区电子屏等多渠道推送,实现“靶向提醒”(如针对特定区域、行业发布预警)。
二、针对性防护:科技手段降低人员与设备风险
根据雷雨的不同危害(如雷电、暴雨、强风),利用科技产品和技术进行针对性防护。
1.雷电防护
避雷针与接地系统:在建筑物、高大设备(如通信塔、变电站)上安装避雷针,通过接地装置将雷电引入地下,避免设备损坏。
2.雷电监测与预警终端:
便携式雷电预警仪:用于户外作业(如施工、农业),实时监测周围雷电活动,提前发出声光报警,提醒人员撤离。
智能防雷系统:在电力、通信等行业,通过传感器监测线路的雷电冲击,自动切断受影响部分,防止故障扩散。
3.暴雨与内涝防护
城市排水智能化:
地下管网监测: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管网水位、流量,结合降水数据,由AI系统调度水泵,实现排水精准化(如北京、上海的“智慧排水系统”)。
内涝预警模型:利用地形数据、排水能力和降水预测,模拟可能的内涝区域和水深,提前发布绕行提醒,关闭地下空间(如车库、地铁站)。
个人防护工具:如防水手机袋、便携式水位监测仪(户外人员可实时了解周边积水情况)。
三、应急响应:科技助力高效处置与救援
若雷雨引发灾害(如内涝、触电、设备故障),科技手段能提升应急处置效率。
1.应急通信保障
卫星电话:在暴雨导致地面通信基站中断时,通过卫星电话保持救援队伍与指挥中心的联系。
无人机巡查:利用无人机快速勘察受灾区域(如积水路段、房屋受损情况),为救援提供实时画面,避免人员进入危险区域。
2.救援装备升级
水陆两栖车、冲锋舟:配备GPS定位和实时通信设备,提高积水区域的救援效率。
生命探测仪:在建筑物倒塌等事故中,通过雷达或红外技术探测被困人员位置,缩短搜救时间。
3.电力与设备抢修
智能电网:通过配电自动化系统快速定位雷击导致的线路故障,自动隔离故障区域,恢复非故障区域供电,减少停电时间。
红外热像仪:用于检测电气设备因雷击或潮湿引发的过热故障,提前排查隐患。
9月2日下午16:45,杭州主城区正暴雨倾盆,出行务必注意安全!驾车减速慢行、保持车距,避开积水路段;步行和骑车小心滑倒,远离危险区域。留意官方预警,提前做好防范,平安度过强对流天气!
“本文来源于智慧城市网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