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宁波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,全市公路里程已超过1.1万公里,城市平均路网密度达到8.6公里/平方公里,近三年汽车保有量年均增长近20万辆,截至2023年底已达到351万辆。随着各类交通要素快速发展,人车路矛盾不断凸显,交通管理压力不断增大。宁波市公安局在宁波市委、市政府领导和宁波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,不断强化民生警务理念,推进各环节智慧化改革,努力构建高水平公安交通管理服务体系。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:
一、总体情况
以保障高质量发展为目标,不断创新交通管理手段,努力实现三个方面的提升:
一是做强感知能力。全市已建成各类监控13995个(主城区5679个),建设高清采集系统(电子警察)22195套(主城区5923套)并覆盖95%的灯控路口,卡口规模达到29215套,每日处理通行记录超过1.1亿条,不断提升对异常人、异常车、异常事件的发现能力。
二是建强实战体系。对照交通管理核心业务架构,系统建立“1+4+N”交管信息化体系,即打造1个数据中台,突出对指挥决策、秩序管理、事故预防、服务保障等4大应用板块的保障,建立N个系统支撑实战应用,推动交通管理由传统管理向智慧管理、主动管理、精细管理转型升级。
三是做优创新生态。深入推进信息化在实战管理中的创新应用,先后有15个数字模型在各级比武竞赛中获奖并投入实战应用。其中“道路异常情况车辆精准引导”“精准溯源—预防性执法”“酒驾防控智治”等3个模型连续三年获得全国公安交管大数据建模比赛一等奖。
二、主要做法及成效
利用科技信息化手段构建高效出行、安全出行、便捷出行“三大保障网络”,不断提升群众在城市交通领域的获得感、体验感。
(一)让群众出行更顺畅。
把畅通作为最普惠的民生,从多个维度不断加大智慧化投入。
一是推进信号控制智能化。将主城区(海曙、江北、鄞州)1844个信号灯路口接入统一交通信号控制平台,联网控制率达98%以上;其他区(县、市)共有3780个信号灯路口,联网率90.9%。组建交通信号配时管理专业团队,通过对车道级流量数据的精准感知分析,按“一灯一策”原则,区分8—16个不同时段精细设定单点配时方案,并进行动态优化。强化路口协调控制,将“绿波带”联网成片升级为“绿波网”,使宁波市“绿波”更具系统性,其中高架圈的地面道路负责引流,主干道路负责疏散,并做好东部新城等重点片区的微循环。2023年,全市新增优化“绿波带”道路137公里,累计建成“绿波带”177条、总里程超过480公里;2024年还将新增至少200公里。主城区137个重点路口探索建设联网的可变车道控制系统,可根据流量、车道占有率等指标,智能调控车道设置,使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变得更“聪明”。
二是推进路况诱导精细化。全市建成709套块诱导屏(主城区344套),并以交通参与者的需求为出发点,及时开展路况发布、恶劣天气预警、高速口开闭状态提醒,叠加对电子导航的实时路况推送,提供全面的路况诱导服务。建设车辆精准引导平台,对过车数据进行清洗、梳理,区分高频通行和过境车辆,并针对施工道改、积水结冰、临时管控等影响通行情况,对2000余万车主实施精准提醒。
三是推动警务机制高效化。不断提高路面管控效能,突出做好偶发拥堵的应对处置。建设“鹰眼”指挥决策平台,接入商圈人流、桥面气温、涵洞积水等交通全维度数据,对道路均速、延时、警情等全要素进行一屏展示,创新建立“畅安指数”,直观反映路面实时情况,并进行趋势研判,强化主动管控。实施“3+9”中队现代警务机制改革,为中队搭建1套基础管控平台、建设1个数字警务室、划定1张网格责任图,设定9大类核心绩效指标,把数字治理贯穿到勤务全过程,使勤务精准聚焦于违法打击、致堵隐患治理以及拥堵点位的快速处置,不断建强“最小作战单元”。其中,作为保障城市主动脉畅通的快速路大队,依托智能警务亭建立推行“113”快速反应机制(1分钟主动发现警情,1分钟到达现场,3分钟处置完毕),高架路段高峰期到达现场时长从原来10分钟缩短至约2.5分钟,事故发生率从日均4.7起下降到3.1起,有效缓解了高峰时段城区交通压力。
四是推进堵点治理数字化。利用大数据平台全面研判我市道路通行指数,分析堵点交通特征及原因,针对性地推动实施道路工程性改造、交通组织优化、停车供给增加等措施。2023年,已对186个学校、商圈、医院等易拥堵区域进行“一点一策”治理,配套采用慢行交通一体化、停车管理智慧化、校园接送精准化等手段,不断提升我市道路畅通水平。根据高德等机构发布的报告,2022年宁波市交通健康指数均排在全国同类城市第二位,2023年跃升至第一位。
(二)让路面通行更安全。
把预防交通事故作为贯彻“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”理念的具体实践,并运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管理实效。
一是突出致祸违法精确打击。针对“毒驾失驾”、分心驾驶(开车使用手机)、疲劳驾驶等交通违法危害性大、隐蔽性强的特点,搭建“鹰击战队实战平台”,深挖警情、社情、舆情等数据资源,开展情报研判打击。2023年以来,利用“人车拓扑”“时间轨迹聚类”等模型算法创建21种战技法,生产违法线索6750条,打击疲劳驾驶、套牌失驾、车辆改装等隐性违法8.5万余起,收获良好成效。
二是突出重点群体精准宣教。将“精准溯源—预防性执法”模型投入实战,通过数据归集、综合研判,对交通参与者实行“三色画像”,明确重点人员、车辆和企业,并将宣教任务通过警务通下发到警务网格,落实警力进村社、进企业,对老年人、外来务工人员群体以及运输、快递、外卖行业中的高风险人员,开展点对点宣教,实现传统普宣向精准宣防转变。以外卖行业为例,2023年伤亡交通事故量下降20.7%、死亡人数下降50%。
三是突出危重伤员高效送医。建设“甬城急救通平台”,实现施救点位、119及120车辆定位、线路详情等数据的在线交互,自动提供交通信号“绿波”支持,确保“生命通道”畅通。2023年,全市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持续下降,同比减少85人,再创历史新低。
(三)让群众办事更便捷。
主动回应民生诉求,以数字化服务手段破解群众办事的痛点和难点。
一是高质量推进车驾管服务。以信息化改革为抓手,在国内率先打破传统的业务集聚办理模式,在全市建立300余个社会化服务网点,平均服务半径缩小至3公里;大力推进“减材料、减环节、减时间”的“一件事”改革,已实现机动车从上牌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“一类事”高效服务;在16家车辆检测站建成“微型车管所”,方便群众同步办理自助体检拍照以及车辆牌证、驾驶证补换领等10项高频业务;通过数据碰撞,自动向车辆年检、驾驶证年审临期车主发送提醒信息132.3万条。众多创新服务举措为我市车管所11次蝉联“全国一等车管所”提供了有力保证。
二是高质量推进事故快处。率先在省内启动“非人伤交通事故快处改革”,以线上方式完成事故的勘查、取证以及责任认定。相较全省通用的“浙里快处”平台,我市版本有两个更为便捷的功能:第一,可以对证件照片自动识别,人车信息输入更便捷,已被省公安厅列为2.0版升级的主要功能;第二,通过短信推送链接方式登陆平台,进入快处程序更便捷。去年实施以来,已快处非人伤交通事故30.5万起,大幅减少群众等候时间。
三、存在问题
对标新形势新要求,宁波市智慧交通管理主要还存在三个方面的短板:
一是全市交管智慧化发展水平尚不平衡。各区(县、市)受制于体制原因发展水平不一,特别是科技建设方面不同程度存在不规范、不统一、不精细等问题。以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为例,全市主要有11种品牌,无法统一调控,不利于全域高效协同指挥调控。
二是交通事故预防手段依然较为传统。相较于其他交管业务版块,交通安全治理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。当前的大部分事故隐患仍以人工发现为主,排查范围主要集中在亡人事故,排查内容涉及交通组织、自身管理方面较少,并且缺少对动态风险的感知。
三是智慧交通专业保障能力仍有不足。
目前,交警队伍年龄结构偏大、专家型民警少,基层的专业人才更为匮乏,特别大队层面只有1到2名兼职民警,主要负责日常维护工作,无法主导实战运用的研究与攻坚。
四、下步打算
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安工作和科技工作的重要论述,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公安交管工作的引领支撑作用,持续推动与业务深度融合,加强创新成果应用,不断提升管理的数字化、智能化、科学化水平,助推智慧交通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。其间,将进一步突出民生导向,建立全市交管“民呼警应”服务中心,全量汇聚民情民意,做精做细民生热点与趋势倾向分析,保障交通智慧化管理高度贴合群众诉求。接下来,将重点推进三个方面工作:
(一)打造市域一体化交管格局。
与公安部交通管理研究所等专业机构合作,加强全市交管科技建设方面的顶层设计,统一技术标准,规范建设流程,逐步健全市域科技设施规划、建设、应用的全流程标准规范。建立全市交管信息化建设管理机制,加强对各区(县、市)项目的可性性论证、评审、监管、验收及绩效评估。逐步推进对现有科技设备的兼容使用,提升全域信息化的融通度、协调性。特别是在信号控制方面,将搭建全市统一的管理平台,实现全量接入与管理,有效支撑市域一体化指挥、管理,为全市人民提供更普惠、更全面的高质量出行体验。
(二)建立数治化事故防控体系。
对标“国内领先、全省第一”的定位,建设数字化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中心,上线运行专项治理平台,开展全要素、全链条管控。通过数字赋能重构治理机制,实施市域事故热点分析,实现风险动态预警,健全隐患治理闭环,强化事故处理监管。以“交通安全治理为中心”,持续深化中队“3+9”数治警务改革,提升中队数字警务室的专业化程度,强化事故精准分析,把道路隐患治理、交通违法管控、重点人群宣教、勤务编排运作等工作更精准地与事故预防结合起来。进一步完善隐患治理全流程管理,做优治理成效的跟踪评估,对于风险级别依然较高的再次列为隐患点进行治理,建立滚动排查治理机制,不断压降事故发生概率,以数据赋能开创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新局面。
(三)提升专业化智慧交通保障能力。
成立“宁波公安交通管理研究所”,引进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,加强全局性谋划、系统性布局、整体性推进,更加注重交通管理前沿领域研究、攻坚,进一步推进高新技术在公安交通管理实战中的创新应用。加强专业化、职业化科技创新队伍建设,持续完善人才引进、培养、使用、管理制度,进一步加强与公安部道研中心等单位的合作,强化骨干梯队培育。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,强化对宁波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支撑,大力推动车路协同环境建设和数据交互通道拓展,不断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智慧化转型升级。
( 本文来源于智慧城市网 )